二维码技术的诞生及发展历程发表时间:2014-04-09 09:28
随着近几年移动支付的高速发展,以支付宝和微信为首的国内两大移动支付均结合二维码组成了新一代无线支付方案,使得支付体验变得更加快捷轻松。目前二维码除了成为我们日常中支付环节中密不可分的一环,它在之前就曾被广泛应用在零售、高科技、运输等行业。 提及二维码的诞生,我们还得倒回至上个世纪 60 年代之后的日本,虽然 1945 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日本沦为战败国,可是在经济方面日本却进入了迅速的崛起,日本的各大超市的销售额自然也随着快速增长,不过由于那个时候收银员需要长时间频繁手动输入商品价格,导致那个时候的收银员效率较慢,而且手部容易出现疲劳甚至出现疾病。
在同样是上个世界 60 年代至 70 年代,条形码联合发明人诺曼・约瑟夫・伍德兰德(Norman Joseph Woodland)发明了一维码(条形码),该技术的诞生几乎改变了全球的商业活动形式,使得收银员的工作效率变得更高效,顾客也可以节省更多时间。不过初代的条形码采用的还是还是环形设计,想要完成扫描还需要格外安装一部 500 瓦特发光体的巨型扫描仪。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由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组成的一维码(条形码)开始暴露出不少缺点,例如数据容量较小(30 个字符左右)、只能包含字母和数字、条形码尺寸相对较大(空间利用率较低)、条形码遭到损坏后便不能阅读的缺点。为了弥补这些缺陷,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寻找更佳的代替方案。
1994 年,日本电装公司正式宣布公开首个 QR Code,而 QR 的全称就是“Quick Response”,翻译过来就是快速响应,意味追求高速读取能力的研发概念。其实在发布二维码之初,日本电装公司并没有很大的把握可以让二维码完全取代传统的条形码(事实上目前二维码确实也还没有完全取代一维码),但他们坚信“花若盛开,蝴蝶自来”,好产品自然会有懂得欣赏的人。 事实上,二维码相比一维码(条形码)确实具有数据容量更大、超越了字母数字的限制、条形码相对尺寸小、具有抗损毁能力等优势,不过由于二维码的解码数据更加复杂,所以在同样的硬件下它的运算复杂程度也要更高,耗时也会更长。
二维码目前共有四种标准化编码模式,其中分别是数字、字母数字、字节和汉字来存储数据,二维码常见于日本,为目前日本最通用的二维空间条码,在中国也普遍使用。 虽然日本电装公司拥有二维码的专利权,可是他们明确表示该专利是免费开放使用的,他们希望二维码成为无需成本、可放心使用的“公共编码”,而日本电装公司目前的主要业务为世界汽车系统零部件的制造商,同时他们也在售二维码专用扫描枪等相关产品。
应该会有不少人会困惑,我们日常中遇到的二维码那么多,难道二维码数量是取之不尽的吗? 二维码有不同的标准,不同标准下数据容量是不同的,以 40 × 40 标准来作为示例,它的物理容量约为 200 个字节,目前已知的二维码最大尺寸为 Version40,它的尺寸长达为 177 × 177,通过各种多变的组合,而且失效的二维码也有被循坏使用的可能性,只能说二维码的数量肯定是有限的,但二维码数量之庞大,犹如取之不尽。 |